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

兩年後的投資心態

大家好,雖然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看到我寫的東西,但回來更新一下自己這些年來投資心態的轉變。先看看我截至2025年8月底的投資成績:

我IB賬戶的開倉日是2020/02/20,該日期前,是用銀行的證券賬戶在買我有分析過的港股(可見我以往的文章)。在IB,一開始仍是買少量港股如恒基地產等,後來疫情爆發,美股大跌,我買了一些大股票如蘋果、可口可樂和VISA等,無他,因我是巴菲特信徒,加上我深信大市反彈時,這些大股票一定最先反彈,所以圖中可見2020年後一段時間回報仍是不錯的,有數十個%,後來因我想有穩定的現金流,轉向買本地收息股如領展、HKT和美國公司債券(什麼都有,抄別人功課),而且是加槓桿的買,後來美國加息,損失慘重(也沒多慘,你看圖就見到沒有到虧本的地步),在圖中接近最低回報點時,我賣掉賬面損失慘重的美國公司債券,開始買美國科技股,之後回報一直跳升,最後一波大跌時,是今年4月份特朗普宣佈關稅戰,我買進NDVA和TEM,然後就到現時,我已賣掉4份3的NVDA,全清TEM。現在我仍只有少量NVDA、BRK.B及日本城,三只股票而已。

說說我的轉變:
1. 剛開始投資,相信自己的分析,同時亦參考別人很多意見,例如張化橋等人,相信賬面的數字,不熟悉現實世界運作,不知道很多東西可是人為,亦不知道有很多事是別人沒有告訴你的(很記得博耳電力一役輸掉我5萬港元)
2. 因性格問題,資金量少(我是草根),只敢買自己認為十分穩陣的股票,例如燃氣股和地產股,賺錢輸錢浮浮沉沉
3. 學人買美國公司債券,老實講,這玩意雖然入場費只是USD1,000,但要有明顯的現金流入,還是需要大量的資金。加上我是抄人功課,沒得怨,只能怨自己懶。後來我去翻令我虧得最多的債券發行公司或其母公司的財務資料,差到癲。重申,我不怪別人,只怪自己懶
4. 我是2013年畢業的,這些年我翻了無數投資書籍,但我只看基本面分析類,或價值投資類,因我丁點兒不相信技術分析。我喜愛巴菲特的東西,所以相關的書(連芒格的)我都翻了,他其實是在教人一種生活方式,應該價值投資於現實中,你的一生會過得很好
5. 現在我不會再全倉投資,總留有資金等大跌市。我不知道大跌市何時再來,但我知道一定會出現,像今年4月那樣,突然就大跌
6. 如上述,我現在仍持有3間公司而已,NVDA已賣掉一大部份take profit,若一直再跌,我會重新再買,我不想多年以後後悔沒參與這時代的黃金投資。BRK.B是我從來沒賣過的公司,會不定期買入持有。最後,我仍想給日本城一些時間,看到管理層有意改變,加上這公司長期淨現金,雖然零售不是好生意,我目前計及股息,虧損約十幾%,再等等吧
7. 我的投資組合約50萬美金,現時60%為現金,IB給很高利息,每月收息都幾千港幣

謝謝收看。

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

買股票最緊要就係「思」

十多年前,看到段片,取笑曹仁超曹SIR的普通話(YOUTUBE仍可找到),但今天再看,發現他說的話字字鏗鏘。他說一開始是相信價值投資法,亦相信過「走勢」(我理解是指技術分析一類),但最終發現兩者都不行,而據其幾十年投資經驗,用得最多的是「趨勢」。大意是說他賺錢不是因為他聰明,是因為經濟週期剛好向上,輸錢亦不是因為他笨,是經濟大勢向下。

我有位朋友,常把什麼「非農數據」、「就業指數」及什麼什麼指標掛在口邊,口吻像極財演,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這些就是所謂「噪音」。投資要看的趨勢,不是今天內房有個什麼政策出台就利好、亦不是哪間電動車公司有大廠投資就會賺錢,要留意的是整體經濟大勢,不用我說,係人都知現時趨勢為何,那是否什麼都不能做呢?

就我來說,至少有幾樣事情可以做:

一、REVISIT過往心儀的股份,其本質有否改變、是否已跌至可安心持有的水平?

二、得益於科技進步,是否一定要局限於本地市場?

三、謹記實質重於形式,即使證監會玩爛金融市場,以為強制於文字上刪除什麼風險就當無事,資金仍是會用腳投票

最近發現港元HIBOR回落,部份收息股又已跌至相當低殘,入了一些貨。另外,上個月美股出清TESLA及GOOGLE,目前仍持有的只有APPLE及我偶像巴菲特的公司。大部份美債其實早已回升至票面價,可以按兵不動。

自己投資自己負責。

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

日本城

不知道大家對日本城印象如何?感覺這間連鎖店存在已久,賣些日常家居用品,但原來平凡的生意卻是不太平凡的投資。早幾個月看到則新聞,報導指零售業非常缺人手,日本城有地區更出現「一人店」,集團主席反映「有生意但做唔切」。

會認真去找年報看,源於DAVID WEBB持有日本城母公母「國際家居零售」(HKEX:1373) 7%股份,目前市值接近HKD1.50億元,年收股息約HKD1,200萬,十分和味。

此集團過往十年派息有增無減,據最新截至2022/10/31中期報告,銀行貸款餘額僅HKD2,114萬,手持不受限現金卻高達HKD4.69億,是一間淨現金公司。半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入達HKD3.11億(即主業生意帶來的淨現金),投資活動(購置物業)淨現金流出僅HKD1,269萬,期內最大現金支出為租舖,花了HKD1.60億,即使期內支付HKD8,616萬股息,還有HKD5,314萬淨,是一盤經營得相當好的生意。

零售業特性是幾乎沒有應收賬期(你在店內是即時付款),惟競爭大,主要支出為店租及人手。現在政府允許輸入外勞,不知道對集團有否幫助?此股成交較疏,亦需注意套現風險。

最新收市價每股HKD2.92元,過去12個月股息率達8.22% (利申:本人持有此股,自己投資自己負責)

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

重要的是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其形式

十多年前剛畢業,已經知道自己的投資風格如何。個人性格保守,穩字行頭,看到家人買磚頭達至財務自由,但我沒有那麼多本錢,做了點功課,看中當時的領匯,以小成本體驗收租的樂趣。一直沒甚轉變,直至明白管理層只有兩個目的:生存及增長,其實亦可歸納為一個目的:幫自己賺錢而不是幫股東賺錢。我相信99%的管理層口口聲聲說為股東著想時,只是忽悠大眾而已。只要公司能繼續營運,自然袋袋平安。看到以往強調分享的作者亦轉至PATREON,有些事情不必說穿。

只要現金流回報效率能令自己滿意,何必在意什麼形式。定期存款、收息股、企業債券、美國債券、什麼斬債、基金、各種另類投資,均可帶來現金回報,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在做什麼。目前利率持續高企,請各位積極減槓桿,世界已經變了,保障自己為上,共勉之。


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

熊市買什麼

投資書籍皆呼籲大家累積資產,或是要採用「資產本位」思維,但其實現金也是其中一種資產,尤其是現時香港定存利率動輒有3%以上。現年三十多歲的投資者(如筆者)根本未感受過加息的威力,原來全世界所有資產均可同時下跌,唯有美金獨尊。

2020年溶斷時學到的最大得著是當股市由谷底回升時,賺得最多的一定是優質大型股票,因為全世界的共同基金、退休基金、政府基金、牟利或非牟利組織基金以及你的強積金,都在不斷買入該些股票。什麼是大型股票?上網看看你的MPF組成部份。什麼是優質股票?任何不斷穩定及安全地產生現金流的公司,不是指不斷派息,而是每年自由現金流穩定、拼命回購、具競爭優勢的公司,用YAHOO FINANCE已經可以很簡單地檢查自己手持的公司有否以上特徵。


2022年8月14日 星期日

割韭菜

兩年前寫過利福國際 

http://ransanalysis.blogspot.com/2020/02/hkex1212.html

近5年股價高峰HKD24.70, 之後一直下跌, 2020/02/01股價HKD7.18, 歷史低位HKD2.59

2022/08/07細劉宣佈以HKD5提出全面收購 

https://www1.hkexnews.hk/listedco/listconews/sehk/2022/0807/2022080700234_c.pdf

宣佈前兩日成交量大增,股價上漲

小股東永遠被收割,仲玩港股?

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

好像每天只看到負面消息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。每天讀報、工作和吸收財務知識,俄烏戰爭、供應鏈短缺、世界經濟面對重大危機、加息......等等,好像都沒看到什麼好消息,但時不時看看自己的投資組合(還是未改變常留意股價的壞習慣),最近好像有少少回升?其實我最想看到股價大跌......這樣就可以加倉,增強投資組合產生現金流的效率......現時我的組合什麼都有點,可以袋入袋的現金才是實實在在賺到的錢,能影響股價的因素太多太多了,基本上不可能掌握......

我現時組合:

領展 3.92%、中信電訊國際 3.38%、香港電訊 9.48%,香港股票只留這3隻,合計16.78%

美國公司債券 59.25%,合共18隻,都是抄人功課,只有一檔DELL是自己揀

封閉基金 8.26%,月月派息不錯啊

新加坡REITS 3.03%,志在分散一下地區

VOO 1.19%、AAPL 5.15%、GOOG 2.78%、BRK.B 0.25%、TSLA 2.44%、TSM 0.86%,美股合計12.68%

大方向是以收息為主,低配增長股,覺得挺適合自己,這組合用了槓桿,加息週期須慎用。

沒有投資建議,自己投資自己負責